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湖里 > 民俗文化 > 传统习俗
饮食习俗
发布日期: 2021-09-10 09:52

  一、茶俗

  湖里流行闽南茶俗。当地人称用大茶杯浸泡茶叶的喝法为“大肚茶”,多数人的喝法是将“茶心”,即茶叶放入稍大的茶壶,冲泡后倒在瓷杯中喝。20世纪90年代之后盛行“功夫茶”,家家户户有茶桌 (茶几)和一整套茶盘、小茶壶、茶缸、茶盅、茶杯、茶漏、茶铲。“吃茶”的说法已经被“泡茶”所取代。泡“功夫茶”讲究程序和功夫,大多是用紫砂茶壶、白瓷茶杯,程序有孟臣沐浴、水淹七军、 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讲究。

  农耕经济时期农忙时除了饮用茶枝泡的整桶的茶水之外,还饮用夏枯草、板蓝根、甘草、“蚕仔叶 (桑叶)”、“五根草(车前草)”、“牛顿草”、“查某刺”等草药煮的凉茶;也有用绿豆、绿竹心煮茶, 用以解渴、消暑。驱寒去湿则有“姜母茶”,用红糖和老姜烧成。

  待客的最高礼节是白糖水煮2粒鸡蛋的“鸡蛋茶”。新娘“捧茶”待客时,一般用冬瓜糖、桂圆、枸杞泡的“冬瓜茶”。

  茶俗还表现在各种祭拜的礼仪当中。年节或神明纪念日,拜神拜佛要敬献3杯“清茶”。平常则在佛龛面前摆放茶叶,以代替日常“敬茶(水)”。

    二、酒俗

  当地没有自酿酒的习俗,但过年过节和各种礼仪必以酒为礼。订婚要办酒席,待嫁要吃缘酒,结婚要办喜酒;生儿育女要办满月酒、四个月酒、“度晬酒”;送行有“顺风酒”,迎归喝“下马酒”、“接风酒”;祭祖敬神的祭祀凡是有牲礼的就要有酒,合称“牲醴”;丧事祭拜都要祭酒,最后还喝“丧酒”。待人接客,凡席必有酒。酒席上每上一道菜要先喝酒,但饮酒不强求,即使是劝酒,也不过是三杯,叫做头杯敬酒,二杯“好事成双”,三杯“无三不成礼”,而且有“敬者先干”之例。辖区内未流行划酒拳。

  饮酒以米酒、高粱酒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番薯酒、甘蔗酒,品味低劣。80年代后时兴喝啤酒,90年代起时兴葡萄酒。

  药酒为大多数人所欢迎,“固本药酒”、“万全堂药酒”久盛不衰。不少人用当归、党参、枸杞、桂圆等中药泡制药酒,“吃补”时和着鸡、鸭等食物食用。在霜降、立冬、冬至和妇女坐月子时,所吃的滋补食物一定要掺药酒。

  待客时,斟酒者右手握酒瓶,左手护着酒瓶或右手,以示敬意。“七分茶、八分酒”,酒太多太少 都是失礼。客人则还以“叩指礼”,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三指聚拢在桌上轻叩,以示谢意。现在更普遍的是主人斟酒时,客人右手掌心向上,手指指向酒杯,表示感谢。

  三、家常食俗

  民以食为天。本地人把“谋生”说成“赚吃”,还有“吃饭皇帝大”,“歹命做也要好命吃”之说。 除非有特别的急事,不然是不能打扰正在吃饭的人,家长也不打骂正在吃饭的小孩。

  有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每逢初一、十五不吃早餐,谓“减大顿”,节食,留与子孙享用。

  农耕经济时期,日常三餐以大米、番薯为主食,一般是中午吃干饭,早晚吃稀饭。煮大锅稀饭时,捞出一小部分当成干饭,叫做“捞饭”,敬神或是给干重活的人吃。用小咸草袋或纱布做成的小米袋子装上米放入大锅稀饭中煮,捞出来叫做“袋仔饭”,让小孩子吃。

  稀饭俗称“糜”。很稀的稀饭叫做“暗糜仔”,很稠的稀饭叫做“拷头糜”。稀饭除了白米糜、番薯糜之外,还有“甜糜”、“咸糜”。“甜糜” 一般掺红枣、桂圆、红糖。“咸糜”为旧时禾山常见主食, 煮法较多,有用芋头块、豆腐粒、蚵干或鲜蚵煮成的“蚵仔干糜”、“蚵仔糜”,也可以掺高丽菜、芥菜、南瓜、马铃薯做成“高丽菜糜”、“芥菜糜”、“金瓜糜”、“番仔番薯糜”。食用“咸糜”时,习惯 上要浇葱头油、撒姜丝和胡椒粉。

  番薯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粮。“番薯饭”、“番薯糜”、番薯块和着水煮成的“番薯汤”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主食。番薯还可以在开孔的铁板上刨成丝条,掺米做成“葱卷仔饭”、“葱卷仔糜”,口味有点甜。将番薯磨碎后滤出浆水,沉淀后晒干就成为“番薯粉”,可以用来勾芡、做蚵仔煎。滤去浆水的番薯渣掺米做成的稀饭叫“番薯糊”,又称“芋磨糜”,比较难吃。番薯切成片叫“番薯干”,刨成丝条 叫“番薯签”,晒干以后可以贮存好几个月,吃到来年;做成的“番薯干(签)饭”、“番薯干(签) 糜”,味道比较香。

  将新收成的大麦去皮碾碎后掺上米、番薯块或番薯干煮成的稀饭叫“麦糊”,新鲜芦粟(高梁)掺米做饭,则为“芦粟饭”。

  日常三餐的下饭菜,除了青菜之外的小菜,俗称“配糜、饭的咸”。常见的“咸”有:

  豆豉,可以煮成蚵仔咸、肉咸、鱼咸、“土豆”(花生)咸;菜脯,用菜头(萝卜)腌制,常见的有炒菜脯或者“菜脯煎蛋”;咸菜,有萝卜缨、芥菜、高丽菜腌制等诸种,还有用莴苣腌的“笋菜”, 用高丽菜芯腌的“菜心”,用黄瓜腌的“奄瓜仔”;炒花生仁,以盐水浸过的为佳,俗称“大碰仁”; 麦螺,用海滩上的泥螺腌制;油条或淋上酱油的鲜豆腐;讨小海所获的尖拇螺、加锥螺、花鲦、蚵流仔等。

  吃饭有不少规矩。碗底留饭叫“讨债”;小孩子留碗底会被说将来“娶猫某(麻脸妻子)”;鸡爪 俗称“鸡脚爬”,小孩子吃鸡爪写字时手会抖;吃饭忌用筷子指人;忌把筷子插在饭上,因为祭奠死人时才把筷子插在饭上;忌用筷子敲碗敲碟,据说那是讨吃、吵吃;忌用手掌托着碗底,据说乞丐才那样端碗;不能手抓筷子同时又拿烫勺打汤,不能在进食时发出“啧啧”声,否则会被视为“没教示”(没教养)、“饿鬼”;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先动筷,客人未离席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先离席的人要道一声“你们慢用”才能起身离开。

  四、其他食俗

  除了家常便饭之外,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待客一般是炒米粉或冬粉,忌用面,因为面与 “骂”同音;还有做月子吃面线,丧事吃咸饭、红糟肉,小孩满月吃油饭,做寿吃面,吃红米龟,婚嫁吃圆仔,作客蒸甜米糕等等。

  年节的主要食俗有:清明吃薄饼、米糕仔;五日节、七月半吃粽子;元宵、六月半、冬至吃汤圆;八月半红米龟;重阳节、尾牙、除夕吃兜面;年兜咸稞、发糕;正月初九甜稞等等

  薄饼是春饼的别称,用面粉烙制的薄饼皮,裹着高丽菜、红萝卜、大头菜、荷仁豆、冬笋、蒜、芹菜、香菇、豆腐、三层肉等切成的丝,加上虾仁、海蚵炒透的薄饼菜,添上辣酱、花生酥、浒苔酥、芫荽等佐料,卷成筒状,称“卷薄饼”。

  糕仔是用炒熟的米粉掺和白糖、炒花生末,在木制的糕印中印出各种图案再炊熟的。

  红米龟,用糯米浆团染红作皮,包的馅有豆沙、甜豌豆泥、花生糖,还有用碎花生、虾皮、韭菜炒成的咸馅。制作红米龟一般使用木制的“龟印”作为模具。“龟印” 一面为“龟”,一面为“桃”,两侧是狭长的“鱼”和“牵”(成串的铜钱)。做“龟”的同时也要做一些“桃”、“鱼”和“牵”, “龟”、“桃”寓意长寿,“鱼”、“牵”寓意富余和进财。

  旧时端午节的綜子是碱粽,七月半的粽子除了碱粽子之外,还有咸粽、花生粽。

  农家在重阳、尾牙、除夕有的会吃兜面,由青菜、蚵、芋粒、花生仁等用番薯粉勾芡而成。

  蒸咸稞,米浆中加入炒过的虾米,虾皮、香菇、肉和搅成泥的萝卜(菜头)、芋头、南瓜(金瓜),蒸成菜头稞、芋稞、金瓜稞。

  发糕,又叫发稞、糕。发是“发财”,糕是“高升”。蒸发糕是一家主妇最重视的,忌生人和孕妇、产妇、服丧等“不清气相”的人靠近,忌小孩来灶间乱窜,忌别人问“发了吗”、“熟了吗”。开蒸笼时要高声喊“发了!发了 !”发糕蒸熟后,还要用剖成十字状筷子头粘上“红花”,在发糕面上印上红 色“::”图案,表示吉利、喜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