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2103-0400-2024-00022
- 备注/文号:厦湖科工函〔2024〕16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湖里区科技和工信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6-04
答复类别:A类
柳咏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湖里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换的提案》(第20241009)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一)工作主线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数字时代下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去年9月份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部署大会,新一代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换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湖里区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从公共服务、人才培育、构建生态、空间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湖里区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制造转化。
1.产业发展情况
2023年湖里区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约1350亿元,占厦门市数字经济规模(5000亿元)近30%,贡献了全区经济总量的1/4。其中:
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区属16家、火炬36家),主要企业有宸鸿系、戴尔系、亿联网络、浪潮、同致电子、贝莱胜电子、台和电子等,2023年产值规模1200亿元,是我市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2条千亿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比重约3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区拥有规模以上软件业企业66家,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实现翻倍增长。连续两年增速全市各区第1,占全市比重从2021年的6%提升到今年一季度27%。主要企业有雨果网信息、雷霆网络、熙重电子等。
2.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积极推进全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5G基站建设,累计建成5G站点1000余个,实现5G信号区域全覆盖,网络质量和传输速率全省领先;联通枋湖数据中心规划建设700余个机柜,已投用机柜280余个,是厦门岛内最大的A级数据中心,为政企客户提供可靠和高效的数字化环境。
3.试点示范开展情况
截至目前湖里区累计获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9项、省级试点示范项目29项,其中:科华数据获评2022年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施耐德电气获评2022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亿联网络获评2022年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安科科技、三优光电获评2022年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
二、措施与成效
(一)针对“加强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议
1.强化产业政策支撑。湖里区已出台《湖里区落实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促进制造业及软件业倍增发展若干措施》《湖里区支持企业培育研发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突出给予工业企业增产增效奖励、鼓励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政策亮点,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正在组织编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湖里区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
2.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持续提升“亲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优化政策检索、政策匹配、政策发布、政策流程,搭建政策文件专栏,建设手机专栏,加快政策落地效率。完善数字湖里平台,调整企业诉求问题类型分类,新增事件等级类型、企业诉求件阶段性回复功能、自动评价功能,优化数据展示。二是突出政企协同深入落实“益企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前台中台后台联动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抽调500名干部常驻近2000家企业开展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益企讲”、问题“益企解”、资源“益企来”、工厂“益企购”活动,帮助企业梳理惠企政策、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2023年入企、入园举办29个宣讲专场,精准服务386家次重点企业,帮助企业协调处理政策咨询、用电保障、市场拓展等问题159个。
(二)针对“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升级”建议
1.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抓住厦门市列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湖里区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今年来已联合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服务商分行业逐家入企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60余家次,分门别类召开6场次针对中小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宣贯会,覆盖企业200余家次。已推动17家工业企业成为第一批意向试点企业,已生成智慧工厂管理、AI视觉检测、智慧立体仓储管理等一批数字化转型项目。
2.以政府基金引导企业技术升级。湖里区已成立了产业引导基金,致力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湖里区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截至目前共参投6支资金,总规模46.8亿元,承诺出资3.9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2.84亿元。同时,我区正在谋划成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主要投向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相关企业,助力企业强化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
(三)针对“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建议
1.建设“数字工匠”人才培训基地。一是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工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计划培养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万名“数字工匠”人才。基地建成后,将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测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培训服务,每年可培训2000名。二是成立湖里区产业人才研修院,链接培训机构、高校等资源,为智能制造产业人才提供理论研修、技能提升、政策研读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开拓人才视野,提升人才能力,赋能人才成长发展。
2.强化人才保障政策。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以及传统特色产业的重点产业人才可申报我区重点产业人才和重点企业骨干人才公寓政策,享受薪酬补贴、个税奖励、保健补贴、子女入学照顾、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新引进的全日制毕业生,可按照相应层次申请最高8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四)针对“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建设”建议
1.高标准打造2.5产业空间。在湖里区东部建设金砖数字工业智谷、忠仑科创园等一批兼具办公、研发和高端制造的2.5产业空间,推行“研发+总部+委外制造”模式,重点引进轻型、环保、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企业。在新建园区建筑产品设计中,结合“工业上楼”的核心痛点及企业发展诉求,配置了40%的研发中试用房、30%的中试厂房及挑高实验室、30%的加荷载实验室,形成“研发、生产、办公”的全链条综合运营的立体产业空间。
2.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空间。重点推动2.5平方公里老工业区低效工业用地的改造提升,专门成立湖里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领导小组及“区再开发办”,按照“企业自主提升”和“政府收储提升”方式,释放高端制造业发展空间,满足一批存量优质工业企业的增资扩产需求,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目前正系统化、精细化推进一批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示范项目,如湖里国投对飞利浦厂房推倒重建,采用“工业上楼”方式盘活低容积率地块,就地增容10倍空间。
(五)针对“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建议
1.制定智改数转扶持政策。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对今年上半年推进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予以奖励,激发企业、服务商双方积极性,凝聚合力共同谋划生成数字化转型项目。同时,我区正在谋划出台湖里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给予有力支持,更加注重企业的梯度培育,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
2.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湖里区制定了“首贷户”贷款贴息政策、融资担保扶持、运用应急还贷及增信基金为企业应急周转、提高企业融资增信等一揽子惠企金融财税政策。
(六)针对“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及“国际合作”建议
1.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着力抓龙头立标杆,通过示范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智改数转”,构建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生态。
2.发挥金砖特色鼓励企业对外交流。借由金砖机遇,努力争取国家政策牵引和资源牵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联合火炬推进“金砖+科技加速器”平台项目,已举办厦门&加拿大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接合作研讨会、金砖及金砖+国家投资并购培训等多场交流会,总共服务湖里及火炬企业76家次。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进计划
数字化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这一趋势正在彻底改变着制造业的面貌,重新定义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用来辅助传统制造流程,更是赋予了制造业更高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持续性。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涉及产品的数字化,还包括整个供应链、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数字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云计算、区块链等,正在颠覆传统制造业的运营模式。这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颠覆性变革。AI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优化和预测性维护,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深入的市场洞察,物联网连接了设备和产品,实现了智能制造,而区块链则保障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信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
(一)提升生产效率。智能设备、机器人和传感器的应用使得生产线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透明和高效。企业可以实时追踪物流和库存情况,降低库存成本,减少延迟。
(四)增强决策支持。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决策制定。这使得管理层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
辖区一批龙头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但多数企业普遍智能制造水平较低,多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导入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许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挑战,主要是:一是技术投入和培训。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同时也需要培训员工掌握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二是数据安全和隐私。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大量的数据流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三是组织文化和变革管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需要一定的文化转变,需要解决组织内部的变革管理问题。
湖里区现有工业企业目前存在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和发展空间受制约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头部及腰部优质企业持续在推进技术改造、增资扩产,但总体数字化程度仍处于初级导入阶段。其他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仍处于依赖人力手工生产的劳动密集粗放发展阶段,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总体偏低。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换,是湖里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岛内工业发展空间紧张,成为湖里区工业发展的较大制约因素,近年来工业企业外迁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湖里的存量工业企业通过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工业上楼”“研发+总部+委外制造”等途径与方式高质、高效利用现有空间,打造高端制造业总部,是岛内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因此,柳委员的建议对推进我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我区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工作方向,结合委员提出的“因企制宜”“风险控制”“强化创新意识”等要点,继续加快推动湖里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换。
(一)进一步聚焦“智改数转”,引导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效率。一方面聚焦特色行业重点突破。重点聚焦航空维修、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制造、高附加值消费品生产3大行业,逐家入企开展诊断服务,助力谋划数字转型项目,力促形成可批量复制到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模式,打造“灯塔工厂”示范标杆。另一方面整合专业资源强化赋能。依托中国联通(厦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综合服务商,用好市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湖里“数字工匠”人才基地等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可挑选”“多样化”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包、技术包、服务包,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
(二)进一步破解产业空间瓶颈,强化承载力建设。推进“工业上楼”,加快推进金砖数字工业智谷二期、忠仑科创园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运用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机制加快湖里老工业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争取在未来5年形成2.5产业空间超过200万㎡。同时运用“研发+总部+委外制造”协作模式,依托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打造生产制造基地,拓展资源整合和降成本的空间。
(三)进一步精准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强化内生动力。加大创新主体培育,支持工业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挖掘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出台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措施,加快建设“数字工匠”人才培养基地,选树一批“灯塔工厂”建设典型;深入实施“智汇湖里”人才战略,培育“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研发新形态,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区政府分管领导:陈炜
承办单位领导:王海阳
承办单位联系人:邱熠寰 联系电话:5722499
厦门市湖里区科技和工信局
2024年6月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