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2104-0200-2020-00002
- 备注/文号:厦湖教〔2020〕132号
- 发布机构:湖里区教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0-07-02
厦湖教〔2020〕132号
湖里区教育局
关于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区属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机关各科室:
现将《湖里区教育局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湖里区教育局
2020年7月2日
湖里区教育局2020年工作要点
一、推进党的全面领导
1.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细落实,全面加强我区机关和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抓紧抓牢。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积极开展“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主题活动。实施基层党建见实效行动,开展“一支部一项目”建设。通过党建E家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举办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培训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能力和党务干部的业务水平。
3.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推进主体责任检查、巡察反馈和政治生态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精文简会、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
4.多渠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精心做好推进“湖里教育”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工作常态化,做好第36届教师节系列宣传和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的报道。
二、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5.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厦门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配足配强思政教师,落实思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开展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全区实现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6.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改革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主线,推动学校“一校一品”规划的进展,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创新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通过组织竞赛,以赛带练、以赛促练,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促进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督促各校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上报工作。
8.加强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基地工作。开展“湖里区最美家长”和“我的家教好故事”征集评选等活动,挖掘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文明友爱、向善向上的城市内在精神和人文温度,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提升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9.实施学习型社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结合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社区书院建设的工作意见,建立起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畅通、场所管理有序、经费投入到位、保障措施有力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即“1+5+X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湖里特色、社区特点、开放平台、资源共享、便民惠民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
10.多措并举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单位)创建活动,打造文明校园特色品牌。落实“爱心厦门”建设工作任务,着力打造一批“爱心示范校”,形成“人人参与、从我做起”的长效机制。深化文明志愿服务,推广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品牌化、常态长效化开展。
三、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11.全力推进补短扩容项目建设。推进教育建设项目进度,完成上湖洪塘安置房配套幼儿园、特教学校二次装修改造等建设任务,确保5所校园于秋季如期开办。快马加鞭完成禾山中学改扩建、金尚学校、南山学校、湖里实验学校和穆厝幼儿园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各项目于2020年如期动工建设。同时,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我区民办优高端学校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12.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稳步提升各类幼儿园保教水平。公办园优质特色发展,一园一特色创建保教品牌。通过公民办园片区管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形式,对民办园进行点对点、岗对岗帮扶,在卫生保健、安全管理、后勤操作、保育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指导,促进民办园规范均衡发展。鼓励扶持,积极开展优质幼儿园审批,对符合前置审批条件的新申办园进行现场查验工作。统筹指导,力促小区配套园治理有效落地,达到配套园治理完成率100%的目标。2020年全区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1500个,普惠性民办学位8000个。
13.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厦门市统筹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小片区管理,开展公民办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健全辍学监测制度,实施精准控辍。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
14.持续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与名校合作办学项目。下大力气扶持区属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的建设,推动中小学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从规划指导、具体实施、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有重点地宣传和呈现一批品牌学校,适当时机召开特色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中小学特色办学经验,发挥特色学校在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其它学校结合办学实际,找准内涵发展定位,提炼办学个性,培育办学特色。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学校”省级评估的学校将接受三年一轮的省级复评,要求各校根据新的评估标准积极迎检,以评促建,推动各校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切实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5.办好特殊教育。完成《厦门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0年)》目标任务,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建设第四批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完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机制。研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个别化教育管理系统,实施特殊教育质量监测。
16.补强校外教育短板。完善区青少年宫管理机制,实现以区少体校、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职能整合。结合城市学校少年宫的创建、课后延时特色服务的开展,以及少体校少年宫的基地建设,实现教育局直属公益校外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幼儿园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立足“学校普及,校外提升”,促进学生运动健康水平及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实现区级学生运动队和艺术团的品牌打造。
17.着力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四、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18.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三项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教师节优秀教师评选表扬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19.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进一步总结推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试点开展学校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做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全力完成对口支教帮.扶任务。
20.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建设教师研修管理系统,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继续推进名师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青年教师职后五年培养。持续深入开展教师全员岗位练兵。
21.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指导学校落实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
五、完善教育服务保障
22.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制定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编印健康防护手册、校医培训手册,落实师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五个一律”等要求。督促学校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平稳有序复学。
23.深化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体系,开展“3+1+2”新高考模式的高中教育教学评价,推行初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实施高中各类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考试过程管理,确保全年招生考试工作安全稳定、平稳有序。
24.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举办教师技能比赛、优课评选、学生创客大赛、编程比赛等活动。深化课题研究,评选应用优秀案例。深化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25.强化教育政务服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事项清单等制度,落实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做好审改、办信、接访、政策宣传等工作,编制便民事项问答、服务指南,提高便民服务质量。
26.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70%以上创建对象达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落实执法“三项制度”,推行“互联网+执法+信用管理”的执法模式。进一步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充分发挥宪法教育基地校作用,提高校园普法水平。
27.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出台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文件,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积极争取财政投入,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28.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绩效全过程管理。梳理政府采购和内控管理业务流程,规范项目档案建设。
29.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开展学校综合督导评估。
30.强化校园安全保障。长效常治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治理学生“校园贷”“套路贷”。推进学校开展新一轮“平安校园”等级创建,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中小学、幼儿园“三防建设”。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安全管理干部和安保人员。继续开展校园隐患清零行动。督促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应急演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