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2122-0400-2022-00021
    • 备注/文号:厦湖文函〔2022〕22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6-15
    关于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20223009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2-06-15 11:23

      厦湖文函〔2022〕22号

      答复类别:A类

      关于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20223009号提案的答复函

    民盟界别:

      贵界别提出的《关于湖里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第 20223009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20年6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施行以来,区委、区政府以贯彻《保护发展办法》为抓手,以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为核心,积极探索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机制,不断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保护发展办法》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目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个,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8个、区级项目6个;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5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市级13人、区级34人。

      二、措施与成效

      (一)重视历史建筑保护

      一是制定闽南红砖建筑修缮计划,成立湖里区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工作领导小组,东部片区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文旅局牵头,统筹推进包括部分闽南红砖建筑在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协调发改、建设、资源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片区指挥部及相关国有企业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目前已完成25处方案编制,其中9处已竣工验收,1处已基本完工待验收,11处施工中,计划2022年底前全部完工。

      二是专门编制《湖里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发展规划》,先行对湖里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发展进行规划,这对城中村,特别是发达地区城中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规划建设闽南建筑研学基地,利用现有闽南红砖建筑空间资源,打造坂美民俗文化园、闽南建筑研学基地等历史文化街区,配合上级部门开展闽南红砖建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引导社会参与保护志愿活动,组建湖里区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广泛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巡查活动,组织文保知识培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目前已有50名志愿者注册认领110处不可移动文物。

      (二)着力打造非遗制作体验馆促进文旅融合

      一是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在场地、资金等方面获得各级扶持。我区2015年至2021年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共500余万元的扶持资金。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湖里区的一项常规开展的工作,每年都有相关经费预算纳入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全年的费用统筹中。2021年从我局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中一共投入20余万元用于我区非遗保护项目宣传及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区大部分非遗项目均有传习所。大部分工艺型非遗传习中心,均具展示、制作体验的功能,如惠和影雕传习中心、湖里区文图闽南童谣传习中心、湖里区东渡社区古船模制作工艺传承中心、嘉福韵艺术团、厦门市湖里区新湖宋江阵传习中心、送王船造王船技艺传习中心、漆宝斋漆艺传习中心、厦门市湖里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等。

      二是以龙头非遗为中心向外辐射扶持建设。坐落于厦门忠仑公园内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的惠和石文化园为我区龙头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安石雕(影雕)技艺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校外美育实践基地”等多项称号。2017年,成为金砖会晤指定接待点,接待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普京总统,埃及元首夫人。2020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近50万人次,举办各类型活动300余场。惠和石文化园的非遗保护、传承、科研等活动是我区的领军者,在它的带动下,我区已有多个非遗项目逐渐融入该基地。如送王船造王船技艺、闽南传统建筑技艺、漆宝斋漆艺、答嘴鼓等。除此之外,我区具有文旅融合代表性的非遗传承基地分别有:1、省级项目厦门漆宝斋漆艺的传习中心现位于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A座漆宝斋,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2010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为厦门漆艺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增强社会各界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常年开设现场漆艺漆线雕课程,组织学生和社会团体学习体验。2020年以来疫情常态化下,开始在线上用短视频的形式对公众进行漆艺的科普;2、市级非遗项目厦门青草药依托厦门市露丰堂中医药研究所,出版书籍《中医启蒙》并制作中医动漫宣传片在我区各旅游景点进行推广。同时与厦门万石植物园、厦门园博园共建药用植物区,作为厦门市民假期中医科普基地,联合厦门大学、海南大学合作共同研发中药新特药以及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运用课题等;3、区级项目闽南童谣项目以我区重点旅游景点仙岳山的属地书院为阵地,每月定期举行闽南童谣艺术公益推广活动,不仅对该门艺术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提升了仙岳山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以此更好带动游客量的增长。

      三是我区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同时重视非遗的传承,积极促进文旅融合,引导我区非遗资源、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湖里区的城市文化资源中,做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驱动。2020年、2021年积极引导我区非遗项目参加第十三届、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鼓励非遗文化项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

      (三)结合院校、走进学校,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

      1.国家级项目惠和影雕技艺传习中心常年向院校招收实习生,培养院校学生。同时,向在厦大学开放教学,如,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落成大师工作室并开班带徒(120人); 与厦门小白鹭学院开展校企定向培养班,小有成效,与厦门南洋学院、厦门英才学院洽谈,预计明年可开展“非遗进校园”深度课程。举办惠和影雕研学课程的大师面对面交流等活动,先后为长江商学院、中央芭蕾舞团、双十中学、第一实验小学等单位进行授课分享。

      2.省级项目漆宝斋漆艺传承人沈锦丽多年在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任课,教授漆艺。近年,漆宝斋漆艺传习中心开办漆艺研学活动,聚合福州大学、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及蓝湾一禾幼儿园、曾营小学等学生和老师参与漆艺创作和制作。

      3.市级项目保护单位湖里区送王船造王船技艺传习中心常年驻于钟宅民族小学、湖里区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培养钟宅民族小学陈文旌老师为造王船传承人,与小学联合开展造王船的传承活动,每个星期的星期二、四下午以社团的形式组织小学的学生学习钟宅的民族文化及王船的基础制造工艺,坚持传承从畲苗抓起。举办“王船文化”进幼儿园,进社区系列活动,为王船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铺垫。市级项目厦门青草药校园开设非遗课堂,其中在7所全日制学校配套中草药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从播种、育苗、养护、采摘、制作标本的体验机会。

      三、今后推动计划

      1.加强非遗传播。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鼓励设立专题网站和栏目。充分发挥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丰富传播手段,展现湖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2.提供展示平台。打造非遗展演精品项目及作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文艺表演或展览会,提供更多的表演或展示平台,继续积极向上级争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场馆建设。

      3.促进非遗项目与产业融合。通过政策扶持、政府购买、借助文博会展平台、公益化活动推广等手段,鼓励非遗项目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湖里区非遗将继续秉承时代科学发展及需求,坚持用匠心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以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扶植、传承”为重,贴近生活,融合时代进步更新,丰富传习教育内容、创新传习渠道、拓展工作载体,丰富传习人群,加强服务青少年、妇女、老人、大学生等不同群体,进一步完善传习中心各项设施,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适应不同群体的吸收普及水平,在大众中开花结果,以更多的情怀推动社会的参与,时刻保持非遗文化传承的特色吸引力和普及范围,将学校、社区、商圈、展会、书店、园区打造成为非遗文化科学宣传、普及和传播的阵地。

      区政府分管领导:朱碧蓉

      承办单位领导:  朱觉

      承办单位联系人:谢倩颖   联系电话:5505039

      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