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2102-0301-2013-00007
- 公文生成日期:2005-06-15
湖里区2006-2010年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湖里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厦门重要中心城区的关键时期。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不仅需要文化体育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需要把文化体育作为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谋划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制定湖里区“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执行“二
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在发展文化体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文体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迄今全区已建成各类文体设施总面积达241865平方米, 主要有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国家二级馆),区体育馆、区老人活动中心、区影剧院、天地开明电影城等;37个社区室内、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总面积分别为53638平方米和65230平方米,项目主要包括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篮球场、门球场等。辖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的文体设施正逐步向社会开放,其中学校的文体设施大部分已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2、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
蓬勃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如建区十周年“湖里之歌”千人歌吟比赛、元宵民俗美食文化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春节文化下乡义务书写春联等,着力树立品牌。2001年以来全区各群众艺术团队参加全国、省、市文艺比赛共获60余个奖项。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举办“青苗奖”少儿文艺调演、现场书法绘画比赛等,先后获得全市“鹭岛花朵”文艺调演20多个奖项。
努力活跃企业文化活动,以5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定期举办“温馨湖里”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四届“十佳企业歌手”比赛,深受欢迎。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各街道、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长跑、钓鱼、拔河、登山、趣味自行车等体育活动,组织湖里区第一、第二届运动会,集中展示我区群众体育竞技水平。湖里街道获得“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光荣称号,市十七届运动会上我区获得成人组总分第二名和金牌数第二名的好成绩。
3、文化市场得以大力规范
迄今辖区内共有290家各类经营场所,其中歌舞三厅61家、网吧36家、音像制品店130家、图书零售点41家、印刷企业17家、电影放映5家。作为特色文化产业代表的乌石埔油画村,已聚集4000多名油画师,作品远销全国及世界各地,年产值超过3.5亿元。在积极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按有关规定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和“两吧一室”专项整治等,整顿经营秩序,规范有序市场,维护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4、文艺队伍不断彰显特色
我区组建了外来青年艺术团和合唱团、老年艺术团、少儿艺术团等特色团队,各街道、社区建立基层文艺队伍127支,包括秧歌队、腰鼓队、西乐队、舞蹈队和武术团等,成员近2000人,社区文化辅导员和体育指导员达到350多名。
5、文物古迹依法获得保护
目前辖区内共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涉台文物单位如萧氏家庙、陈胜元故居等,在我区大开发、大建设中,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结合旅游开发、青少年教育等,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相对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区文化体育的发展明显
滞后,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辖区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区缺少大型、综合性的文体场馆和标志性的文体设施,市级文体设施只有桥梁博物馆设在我区;区、街、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不完善,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如全区缺少综合性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五个街道中有四个街道没有文化活动中心,37个社区中有21个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的面积未能达标,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多数村改居社区文体设施更显缺乏;同时,辖区内大部分文体设施集中在西部,中部偏少,东部几乎是空白。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虽多,但文艺精品却相当少。由于种种原因,我区文艺创作力量薄弱,鼓励创作的措施不够有力。
三是文化产业欠发达,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我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文化需求量大,而我区文化产业本来就不发达,不能满足需求,在市场规范和专项整顿中又关闭不少文化经营场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初步建立的文化市场三级管理网络和分级管理工作责任制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显不足,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是文体管理机制和运作不到位。区、街、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管理网络的机制尚未健全;一些基层文体活动场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还存在挤占、挪用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文体设施如区文化中心大楼尚待加强管理和加大盘活资源的力度;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方面,还有不少潜力可挖。
五是文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馆因编制不足而无法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遗留人员混岗使用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些基层文化站因为缺乏人才而形同虚设。
(三)发展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区发展文化体育有诸多有利条件——
其一是,发展文化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必然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跨越式发展实施厦门重要中心城区的建设,要求文化体育成为增强中心城区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配套。这种态势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区文化体育的发展。
其二是,厦门建设“艺术之城”的目标是打造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独具文化魅力的世界名城。但同处中心城区的两个行政区中,我区文体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均相对较弱,“艺术之城”建设必将大大带动我区文化体育的发展。厦门歌剧院等一批市级重大项目和我区一批重点项目(如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纳入全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
其三是,随着我区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东部高端产业集群的形成,人口数量和素质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将会大幅提升,不仅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对文体要提出更多的需求,而且更有大批中高级收入人群对高雅文艺及高规格体育赛事产生强烈的兴趣。这种发展趋势必将使文化体育成为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其四是,“十一五”期间我区推进全面城市化要求在成片开发、旧村改造和社区建设中,优先布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街道和社区公益型文体设施建设。这是完善三级文体设施网络建设的极好机遇。
未来五年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的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前述的“存在问题”中。
总体来看,加快发展文化体育环境和条件非常有利,形势逼人;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必须同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将拖延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步伐。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把湖里区建成厦门重要中心城区的目标,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着力增强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进和完成三级文体设施网络的布局;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三个街道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区。
(二)基本原则
1、在文体设施建设上,坚持功能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十一五”期间既要建设一批市级、区级大型的功能性文体设施,也要立足于丰富市民文体生活,建设一大批能够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配套完善的普及性文体设施;在这一进程中,特别要注重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挖潜改造,努力做到功能性设施相对集中、充分发挥其集聚与辐射效应,普及性设施网络化均衡布局、方便市民参加活动。
2、在开展文体活动时,坚持创造品牌与实现繁荣相结合。今后五年间,既要随着文体设施大量增加,更大规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实现文化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也要利用文体发展载体质与量提高的有利条件,加速精品的生成,增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
3、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法制法规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健全,文化市场的管理也将随之加强。“十一五”期间,既要强化文化市场的法律规范、确保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要寻求创新文化市场管理的方式,确保文化创作和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发展,促进特色文化品牌的产生。
4、在加快文体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配足岗位人才和提高队伍素质相结合。要实现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并驾齐驱地发展,就要有各类专业人才在相应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还要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素质,确保实现文化体育发展的既定目标。
5、在文化体育发展的投融政策设计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主导既体现在制定好文体发展规划,也表现为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表现为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发动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体项目建设,提高公益性文体设施的社会化程度;对于经营性文体产业的发展,政府除了做好规划外,还要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文体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艺术之城”建设目标,结合《湖里区2006—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在2010年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的总目标下,按照上述“基本原则”,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与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未来五年,在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代表性文体场馆的同时,加快建设便民、利民的群众性文体设施,建成三级文体设施网络,构筑“15分钟文体圈”。
在加快设施建设过程中,大力开展包括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等具有湖里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并在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上催生品牌;同时,以外来青年艺术团、金山艺术团为典型,积极扶植各类群众性艺术团体的成长,组织文艺精品创作,深入挖掘民族(如畲族)民间艺术,创立湖里品牌;进一步扩大对外文体活动的交流,争取承办全国性文体赛事,扩大湖里对外影响力。
体育方面,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大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和扶持诸如高殿武术队这样的特色群众体育团队。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学校办好业余体校武术、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积极举办各级各类赛事,鼓励我区运动员在市运会、城运会等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到2010年,建成总量规模适中、布局结构合理、质量品味高雅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2、培育和壮大具有湖里特色的文体产业
以“乌石浦油画村”为龙头,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文体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办文化”的有效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格局,使“乌石浦油画”尽快成长为产业链基本配套、上水平、上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
推广“油画产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包括“漆线雕”在内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丰富产业类型,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档次,建成我区的特色文体产业,并通过举办各种展销、交流与合作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的发展。
3、创新管理和运营机制
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文化发展的改革措施,积极鼓励和推动健康文化的发展。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健全区、街、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现从管理单位到市场监管的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创新文体工作管理机制,逐步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主要任务
1、加快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
以创建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区为龙头,逐步形成以区、街、社区文化设施为骨架,以学校、企事业文化设施为补充的三级群众文体设施服务网络。一方面积极争取市级标志性文化体育场馆设施落户我区,同时抓紧区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巩固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的成果,区图书馆按部颁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加强建设,不断提升全区文化体育设施的水平和档次;另一方面加大对街道、社区文体基础设施的投入,至2010年每个街道建有一定规模的文体中心,每个社区建有达标的文体活动场所,市民可以就近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提高文体资源的共享度,促进机关、学校、企业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辖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社区文体设施,防止被挤占、挪用和破坏,定时向居民开放,切实发挥文体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2、坚持因地制宜,打造活动品牌
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方针,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群众文体活动,每年结合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至少举办一次全区性的大型文体活动,展示湖里的新形象、新风采。结合重大节庆日,继续开展经常性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等活动,满足群众日日益增长的文体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展“一街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扶持基层特色项目,如畲族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射努、蹴球等,认真组织“温馨湖里”周末大舞台、元宵民俗美食文化节、外来青年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努力形成地方文化活动的品牌。
3、配足专业人员,培育文体人才
以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为龙头,带动各级各类文体队伍的建设。每个街道设立社区文化中心,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尽量能专职专用,每个社区配有专职文体委员,完善社区群众业余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制度。每年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使广大文体工作者每2年轮训一次,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重视吸引和挖掘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文体工作队伍,提供良好的条件鼓励创作精品,积极参加各级赛事,力争在全国群星奖、省群众艺术节等文化活动评选中获得好成绩。指导每个社区结合自己的实际组建一支独具特色的文体队伍,如腰鼓队、篮球队、武术队、器乐队等,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荣景像。
4、促进文化消费,规范文化市场
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综合执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以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形成依法办文、依法管文、依法兴文的工作格局。完善分级管理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力度,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动态监管,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监管网络,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作用,成立文化市场监管员或督导员队伍,设立文化市场监测点,及时了解文化市场动态和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同时,健全行业管理例会制度,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开展争创文明窗口活动,推进行业自律工作全面开展。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打击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非法经营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5、发挥资源优势,做大文体产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增强产业意识,以乌石浦油画村、福隆体育公园等项目为示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文体产业的发展步伐,扶持文化旅游、温泉养生、体育休闲度假等新兴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区属影剧院、体育馆的产业化步伐,调整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兼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注重新开发社区和小区的文化产业的培育,同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多成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办文体经营场所,引导文化体育消费,提高文化体育消费水平。
6、加强法制教育,依法保护文物
坚持不懈地开展《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对内对外加强辖区文物古迹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各级各单位文物工作责任制、文物保护员制度,保持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90%以上。对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文化遗迹做好摸底、建档和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逐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要做好古遗迹、涉台文保单位的跟踪保护工作。
7、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进一步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基本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搞好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完成区影剧院、体育馆等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工作。
三、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空间布局
鉴于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在我区“提升西部、繁荣中部、开发东部”的总体发展战略格局中,文化体育也应与之配套、形成相应的“文体设施组团”。
1、西部文体设施组团
我区“西部”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研发、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和“楼宇经济”等实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根据这一发展态势,该区域要布局市级“桥梁博物馆”、区级“海天文化休闲娱乐城”、区图书分馆、“松柏山-仙洞山-仙岳山-狐尾山”登山休闲项目以及东渡国际游艇码头与其周边岸区组成的海上游乐、海滨休闲项目等,打造国家南方乒乓球训练基地。
2、中部文体设施组团
“中部”是我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区域,也将是我区未来文化体育发展的重点区域。主要布局辐射全区的公共文体设施,包括
区级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艺培训创作中心等)、区全民健身中心、市第二青少年宫等,推进乌石浦油画村(文化产业基地)及祥店闽南古民居等项目建设。
3、东部文体设施组团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着力推动“东部”区域的大开发、大建设,建设高新技术产研基地、运营中心和新兴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聚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增长性的现代产业。同时,区行政中心也将迁至该区域内的“枋湖片区”,形成我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一发展态势下,该区域将布局大型功能性和标志性的市级文化体育项目,如厦门歌剧院、厦门市跳水游泳馆、卡通公园及海滨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项目等,同时完善区级文体设施,如区文化休闲中心广场、区级图书分馆、畲族民俗文化村、体育运动馆等。
(二) 重点项目
1、可争取的市级项目
1)厦门歌剧院:目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在环境优美的钟宅湾片区建设内含市级歌剧院、话剧院、艺术交流展示厅等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之一。
2)厦门市跳水游泳馆:钟宅湾有大片“内海”和洁净广阔的“外
浅海”,最适合布局这个项目,可进行大规模、高等级的跳水比赛,是我市标志性的体育设施。
3)市第二“青少年宫”:我区东部区域处于机场、公路、海路以
及通过“东通道”联系岛外区域的“中心”位置,有利于聚集“人气”、适合这个项目落户。
4)湖里卡通公园:“动漫”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聚集“人
气”有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现代高技术产业项目。钟宅湾片区的产业环境、配套服务业建设、高尚居住区布局以及交通条件优势等都符合这个项目的运行要求,可争取在此落户。
5)体育运动馆:由于五缘湾即将建设成我市规模较大的商务营运中心,五缘湾片区人口规划将达到10万人,根据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在环湖里大道与仙岳路的交叉口西北侧建设一个小型体育馆,室外布置有游泳池(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体育设施。
2、区级项目
1)区文化中心:以现文化中心一期为基础,改扩建成综合性
大型区级项目,成为区级核心文化设施,起着承上启下和指导基层开展公共文体服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区文化馆:在目前建成国家一级达标的区文化馆基础上、完善相关配套建设,同时建设文艺创作中心及文联各协会组织活动的场所。
——区图书馆:在现有国家二级馆达标的基础上,提升档次,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并建设“区少儿图书馆”。同时在东、西部各建一个区级图书馆分馆,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图书服务网络;还要开办“文化信息网”,为基层输送各类文化信息。
2)乌石浦油画艺术中心:该项目位于SM商业城对面,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将建设成为集展示、交流、交易为一体的高品位、高档次的油画艺术中心。
3)区全民健身中心: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既可健身,也可举办体育赛事。
4)区文化休闲中心广场:在区新行政中心大楼前建设一个中心广场,配以喷泉、雕塑等文化景观,提高区行政中心的文化品位。平时供民众休闲,节日和喜庆时可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
5)区老年活动中心:“十一五”期间,要选择适当地点建设我
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
6)区青少年宫:针对我区青少年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在适当地点建设青少年宫。
7)区海天文化休闲娱乐城:该项目以西部原文化馆、图书馆、
影剧院、区机关招待所、鹭友大酒店为主要内容,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扩建成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中心。
8)“漆艺”展示中心:漆线雕艺术产品已成为我区另一个特色文化产业的亮点,设立展示中心是培育和壮大该产业的必要措施。
9)钟宅畲族民俗文化村:这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化积聚
的地方,在“旧村改造”中进行原地建设和安置,建成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办成特色文化品牌。
3、街道社区级项目:
湖里、江头、禾山三个街道辖内各有“西部、中部、东部文体
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殿前和金山街道应在建设行政办公大楼时一并考虑建设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殿前街道还应结合旧村改造等项目建设相应的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广场,满足外来人员的文化需求;金山街道可利用湖边水库开发建设的机遇,主动介入、配套发展开放式的便民文体设施。
文体设施已达标、基础较好的社区要加强对设施的盘活利用和管理;原有设施未达标的老社区,要通过改旧、扩建、置换等方法扩大设施面积,提升设施使用功能;新建社区要按照《厦门市“十一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建成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和6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与驻区单位“联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受益的社区文体服务新机制。
1)湖里街道:
建设占地5000平方米的老人文化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文体、保健、疗养、养老等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现有文体设施的作用,做好品牌的提升推广工作,如徐厝社区的“大榕树舞池”。建立社区图书室,积极开展社区图书联动试点工作,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配备社区健身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健全社区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巩固和提高“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的地位。
2)殿前街道:
优化整合文体资源,逐步完善街道较大规模的两个活动中心--殿前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高殿文化活动中心,打造长乐“东方家园”文化广场,构建“社区、学校、企业”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力度扶持高殿武术馆,培育成我区的特色品牌。
3)江头街道:
以乌石浦新村改造为重点,把SM广场东侧规划建设成为文化艺术休闲片区,建成集展示、销售、旅游、教育培训、交流于一体的乌石浦油画文化艺术之城。在各社区实施“四个一”工程(一个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套健身器材和一支有特色的文体骨干队伍)。完善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至2010年力争20%的社区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完善蔡塘、江头、江村文体活动中心配套设施,重点配齐蔡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好篮球场、健身路径,少儿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
4)禾山街道:
在区政府新址前广场,建设标准较高的“湖里区文化休闲中心广场”,增加民众高尚休闲的去处,扩大新区文化活动的空间,提高城市文明底蕴。在街道办事处新址办公大楼建设中,配套建设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配合和谐社区建设,在每个社区建设一个“室外文化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老人活动中心”及文化信息网络。
5)金山街道:
完成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结合东部规划及辖区以后的开发建设配置相应的文体娱乐硬件设施,建成五通室内游泳池、五通体育馆(五缘湾商务运营中心配套项目)、高林展览馆等项目。
4、文化产业和体育休闲产业项目
1)乌石埔油画村: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个油画生产基地、一
条油画文化长廊、一处以油画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热点、一个油画培训中心和一个集拍卖交易展览为一体的贸易平台,形成高效益、上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产品。并以油画产业为依托,再引入字画、石雕、工艺品等,组合成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2)文化旅游业:依托油画村、惠和石艺、漆线雕、古民居、畲
族民俗文化村及滨海文化娱乐休闲项目等,开发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湖里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并以文化旅游和新兴文化产业为龙头,带动我区文化产业整体升级和快速发展。
3)体育休闲产业:将福隆体育公园建成国家乒乓球南方集训基地,并趁势把乒乓球作为我区一个体育品牌进行推广。配套建设一系列高标准的专业设施建筑与文体娱乐场所,既可满足国家乒乓球队的集训和比赛之需,又是一个集体育文化、大众休闲、全民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主题空间,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湖里区的新亮点。
四、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要顺利实施上述规划,至少必须有以下各项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
1、组织与法制保障
鉴于文体事业在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有必要在组织上和法制上对文化体育的发展提供三项保障——其一是“十一五”期间推进片区开发和社区建设时,按照相应标准落实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其二建议在编制区财政预算时提高对文体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和对文体活动的业务补助,从财力上大力扶持“全国文体先进区”的创建工作;其三是建议区委、区政府把文体发展问题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加强领导,组织推进。
2、资金筹措
1)建议区财政按全国创建文化体育先进区的有关规定,确保
每年对文体发展的财政投入不低于区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同时建议设立街道、社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使街道-社区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2)继续推行多渠道融资政策,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优惠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文体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转让或利用参股等市场运作方式,获得资金;鼓励社会捐赠或赞助,兴建公益性公共文体设施。
3、土地供应
1)建议区委、区政府(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时,更加关注文体设施建设是否按本规划予以落实,所需土地是否安排妥当;同时,对市、区、街和社区的文体项目及其用地要求,只要批准项目立项,就给予用地保障。
2)新建社区中的文体设施建设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应由开发商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解决。建议区发改局、区建设局对这类项目审批和验收时在予以严格把关。
3)拆迁改造与新建区域规划中必须按规定为布局文体项目预留足够的空间,确保文体设施配套的落实。
4、政策扶持
1)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或投资回收期长、但社会效益好并且带
动性强的文体产业项目,实行财政先导性投入、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捆绑”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项目给投资者,弥补主要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能推动社会资金向这类文体产业项目投入。
2)扶持特色文体产业的发展: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这类项目享受类似外资项目的优惠待遇,使之尽快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形成品牌。
3)鼓励文体项目与经济项目融合,组成“混合型项目”,如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温泉健身、民俗度假等等,给予税收减免、地价优惠、贷款贴息等扶持,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尽快形成品牌。
4)对于商业性文体活动或赛事的收入,给予减免征收2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对于引进规模较大和知名度较高的文体活动或赛事的个人或集体,按不同情况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旅游景点和“人气”聚集度较高的地方,设立文艺演出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出、或配合节庆进行公益性演出。
5)大力扶持文体品牌和创作精品:凡在市、省和全国获奖者,均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品牌或精品实施产业化后,享受与上述特色文体产业同等的优惠待遇。
6)为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出台鼓励措施予以扶持(如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或财政补贴,加设专人管理等)。
5、机制创新
1)建立和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文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制,健全管理服务网络。
2)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在继续实施现有文化市场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推动法制教育和行业自律,形成“政府监管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3)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议区政府适当增加文体方面专业岗位的编制,便于引进相关人才;同时实施柔性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各地人才前来创业。此外,还要抓紧现有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基层文体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