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为什么要“回归工业”?
湖里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长期以来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工业发展起步早,在西部老工业区集聚了金龙客车、台松精密等一批知名企业,为特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湖里老工业区工业空心化、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综合容积率比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片区深度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更重要的是,湖里老工业区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中有约三分之二在未来15年内面临土地使用年限即将到期的问题。这把“悬在头上的刀”让很多企业无所适从。
因此,湖里区政府和企业有必要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提高有效空间利用率,让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符合政策导向、产业更新提升。
但为什么选择“回归工业”?
近年来,湖里老工业区等地通过“退二进三”,布局“双创”产业基地,已改造完成七大文化创意园,但服务业业态偏向生活服务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而事实上,老工业区内企业税收贡献60%来自工业企业。可以说,工业仍然是湖里的经济支柱产业。
湖里有条件,市场也有需求。据业内人士透露,面对湖里地理位置佳、相对低成本、集约型的“智造空间”,不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无污染型中小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抛出橄榄枝。湖里老工业区内产权主体虽多,但工业用地相对连片,逐步联合和集中收储后有利于改造建设“专精特新”专业化园区、融合研发与生产的试验场等,聚焦发展“研发+高端制造”。
湖里区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驱动,找准产业定位,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利用中心城区的优质公共配套服务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带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回归和高品质人群再聚集,重现湖里老工业区昔日辉煌,与周边、岛外产业功能区协同联动和错位发展,在全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重新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湖里以“回归工业”为主导方向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高端制造业优势和发展动能的新一轮重塑——以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指导,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科技服务业以及文旅创意4大类产业体系。
《湖里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方案》是怎么形成的?
湖里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区级具体落地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在全市甚至全省都是创新之举,但该怎么做,湖里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要做到“底数清,家底明”。通过湖里老工业区范围内100宗工业用地的“一宗用地、一份调查档案、一个再开发方案”策划工作,摸清工业用地项目宗地的规模、范围、用途、产出效益等基本情况,厘清土地权属关系,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意愿。目前,“一宗一档”已完成 98 宗用地梳理,“一宗一方案”已完成 20 宗用地再开发方案初步策划。
与此同时,2023年6月起,先后向湖里老工业区 100 宗工业用地的权属单位,逐个发放《湖里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意见征询及再开发意愿调查表,并分批分类组织企业召开8场座谈会议,听取企业意见,结合市级政策研究制订了适合湖里区实际情况的低效工业用地改造配套政策,从综合用地、产业发展、财政金融等多个维度,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方案中明确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湖里区将为企业提供多样化、多路径的再开发模式,给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实行“一企一案”,针对每一个企业、每一宗地块的特点,湖里区进行“一企一案”的研究,注重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目前,湖里区已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驻点办公。企业可以通过驻点工作专班直接进行再开发申请,不需要再跑多个部门。
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有什么好处?
岛内首宗工业“上楼”项目——湖里新质智造产业园,其3.22公顷的工业用地,还有30年左右的使用年限,但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容积率不到1,在寸土寸金的岛内来说,显然不够集约用地,亟需盘活空间,提高产值。
盘活空间资源后,这里将新建5栋通用厂房和1栋配套办公楼,楼层约8至10层,总建筑面积将提升到14万平方米,容积率提升到3.8。未来将配备约15000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打造成高端制造与研发产业园。
目前湖里新质智造产业园项目采用企业主导再开发的方式,由湖里国投负责。“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这是我们未来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湖里国投相关负责人陈聪说道。
不久前,同致电子积极对接区级相关部门,拟在湖里老工业区寻求新的产业升级空间。作为进军智能驾驶的企业,同致电子将在这里打造研发、制造、测试基地。
为什么把在岛外的制造基地搬回湖里?
同致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建源说,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研发对测试效率的要求更高了,他们急需研发、制造、办公全链条的园区——他打了个比方,一项技术至少需要10000次测试,从湖里到岛外来回路程两个小时;拿下地块后,在楼下直接做陆地测试,直接节省20000小时。
另一方面,这种新模式的好处在于用地更加灵活——根据《方案》,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最高可达30%,其中,可以建设不超过项目计容总建筑面积5%且不大于7000平方米的小型商业。对企业来说,这样不仅能满足员工工作和生活需求,还可以辐射周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